COMMITTEE STYLE
委员风采
《广州日报》
2023年1月17日03版
全方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广州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林霞虹、刘晓星、徐雯雯
今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向海外英才抛出橄榄枝。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
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教育,广州正在全方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让更多孩子既能“好上学”,更能“上好学”。
同时,广州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刘晓星(除署名外)
基础教育
让孩子“好上学”“上好学”
新学年“上新”新学校,是广州基础教育追求教育公平、答好“民生考卷”、惠及千家万户的一个缩影。广州坚持协调发展,加强基础教育空间规划,提前谋划学校与学位建设,变被动适应为主动保障。实施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年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14.5万个。
2023年,广州将继续巩固学前教育“5085”成果,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设;持续开展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期调整,加大力度扩增中小学公办学位;继续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中考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动集团化办学迭代升级,鼓励和支持成员校优质特色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让更多孩子既能“好上学”、更能“上好学”,让教育公平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延展。
此外,广州以“双减”为契机推进课程改革,聚焦校内提质,建好学校主阵地。通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将“双减”有关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全过程,推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
为有效解决“四点半”难题,让家长少操心,广州强化校内课后服务,构建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内容的课后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课程清单供学生选择。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参与学生人数116.31万,占应开展课后服务学生总数84.41%;实现“平躺睡”学生数为79.21万人,占午休托管学生人数比例94.12%。八个典型案例获教育部推广,作为试点城市唯一代表在全国“双减”工作会作经验介绍。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培养基地及培养对象名单,华南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名师培养基地,广东5名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5名校长为名校长培养对象。
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广州教育迈向新阶段的重要基石。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将继续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选树首批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学校;持续建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启动公办中小学优秀青年校长推荐与培养工作,重视新教师、骨干及专家型教师进阶式培训;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广州教育事业中来。
高等教育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高等教育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22年,是广州高等教育界喜获丰收的一年。去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广东共有8所高校榜上有名。到2025年,广东还将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2~15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全国前列;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新增3~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设立。至此,广州这座教育名城又多了一所令人瞩目的高校。2023年新年伊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布招募消息,向海外英才抛出了橄榄枝。校方承诺,海外英才加盟后,学校将提供不少于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此外,国家、省、市、区还将提供600万元~1100万元的科研支持经费及安家费等配套费(以政府最新政策发布为准)。
今年,广州还将全力支持落地南沙的高校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全力支持南沙打造高等教育开放试验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推动高等教育差异化特色化高水平发展,支持广州医科大学高质量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广州大学大力发展新工科,努力打造具备冲一流能力的特色优势学科——广州高等教育,未来可期。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曾介绍,港科大(广州)采用全新的、学科融合的学术架构,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为世界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学校采用“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倪明选说:“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是一项创举。”
广州大学是港科大(广州)的内地合作办学方。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表示,广州大学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共同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我们希望未来进一步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高端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在人工智能、材料装备制造一体化、生命科学等前沿交叉领域,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深度科研合作,特别是推动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生态创新集聚效应,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去年,华南理工大学迎来了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校庆。这一年,由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的华工广州国际校区也全面建成。广州国际校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量子通信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广州高等教育的新名片、新品牌和新标杆。
作为广东高等教育界的“领头羊”,中山大学近来备受关注。2022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这拉开了中山大学学部制改革的序幕。同年12月11日,中山大学医学部也宣告成立。“成立学部,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促进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队伍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优化多校区多院系的学术治理。”高松说。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表示,广州将努力把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支撑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
职业教育
立足产业发展 培养大国工匠
2022年10月12日,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教城校区热闹喜庆,该校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6个专业的近1500名新生全部进驻科教城校区。他们也成为科教城的首批入驻新生。
广州职业教育给出的“成绩单”很亮眼——2022年,广州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建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和培育单位5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10所,数量居全省第一。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中期考核均取得“优”等次(公示中)。中高职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10个。广州成为2022年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会员的中国城市。2022年,广州成立国内首个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联盟。
制造业由大到强,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的使命,如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让从职业院校毕业的人才契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是广州职业教育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2年12月8日,番职院智慧汽车学院揭牌成立。该校党委书记林洽生表示,希望能将智慧汽车学院打造成广州汽车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成立智慧汽车学院正是番职院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紧盯广州支柱产业万亿级产业链而做出的抉择。近年来,该校不断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匹配度,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6个招生专业,45个专业获批省1+X证书制度项目试点,8个专业获批省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
2023年,广州还将进一步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推进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本科试点。同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打造“引领湾区、国际一流”的高质量、示范性职业教育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代表委员建言
省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
拔尖创新人才 加强早期培养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林霞虹)今年省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带来了《关于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他认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需要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姚训琪认为,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培养,建议鼓励一些有条件的高水平中学,先行先试,在育人方式、课程设置、特长培养等方面对有天赋的孩子集中培养,为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输送好的苗子。
同时,姚训琪建议,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城乡协调。他列举了一组数据:研究发现,有特殊天赋的孩子在人群中占比2%左右。这些孩子不仅在大城市中,也在乡镇中。2023年广东省“英才计划”90名高中生中,仅有4所县域高中8名学生入选,占比8.9%,其余都是大城市的学生。“建议一方面要坚持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纳入加强县域高中的建设体系中,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培养、促进乡村振兴计划落实。”
姚训琪还提出,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允许中小学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深化中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多元选拔、综合评价机制,摒弃学科考试总分为唯一选拔依据的做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开辟绿色通道。
省政协委员、省新阶联副会长曹志伟:
加大职教投入 培养技术人才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徐雯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近年来制造业人才缺口日益扩大。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新阶联副会长曹志伟自2017年就持续关注制造业技术人才缺口和职业教育水平的问题。今年,他向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生产力,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建议》。他呼吁,在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过程中,必须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培养技术人才生力军,才能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发展。
他建议将吸纳生源作为首要措施。一是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非强制性义务教育。二是对广东省的困难地区年轻劳动力提供免费学习和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为广东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技术工人。三是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通道,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认可度。
其次是要提高办学水平。一是扩建职业院校,增加教师编制,增添先进的教学和实践设备,增设奖、助学金;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增加教学实践;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二是提高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和临聘老师的薪酬水平,设置不低于全省教师平均工资的底线。同时,设立公平的职称晋升和评定机制,提供定期免费进修机会,每年定期考核,表彰优秀教师。
此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定制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广州日报原文: